中联重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1:48

中联重科(00015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工程机械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工程机械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石方施工机械、桩工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应急救援装备、矿山机械、叉车等,主要为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建设服务;农业机械包括耕作机械、收获机械、烘干机械、农业机具等,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育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储存等生产全过程服务。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高技术壁垒且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制造呈现多品种、小批量、零部件多、制造工艺复杂等特点,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及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采矿业活跃度等密切相关,当前行业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产替代持续加速。近年来,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通过技术积累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在科研强度、管理经验、品牌效应、规模效应、海外开拓、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资源进一步向龙头聚拢,强者恒强效应凸显,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伴随我国工程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优势,国产替代趋势持续加深。

  二是行业周期波动性趋于缓和。随着海外市场的持续开拓、高增速新兴产业的不断孵化、环保政策趋严、机械替代人工趋势加深以及“两新一重”“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等利好驱动,行业周期性波动得到平滑。比如在新兴产业方面,高空作业平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保有量和产品渗透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将以其高成长性助力工程机械可持续稳健发展。

  三是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智能互联时代,以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工程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分赋能。同时,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现代施工项目大型化、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以及客户对产品价值诉求的提升等因素,都要求行业加快往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此外,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也为行业打开了绿色发展新局面,带了新机遇。

  农业机械行业产品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性特征,行业增速主要受农作物种植面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粮食价格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逐渐填补了国内自主生产高端农业机械产品的空缺,大幅缩小我国农机工业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当前国内自主生产的农机产品种类愈加丰富,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将是未来“大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一系列促进农机行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给予农业机械行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此外,国家出台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土地连接成片、形成规模经营,从而能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随着农作物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趋势不断发展,及国家对“高端装备” “智慧农业”等相关产业政策扶持不断加强,农机企业在创新突破、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上寻求发展与突破,中高端农机产品与智慧农业将迎来市场契机。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工程机械业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经营情况概述

  202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需求逐步企稳恢复,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3年,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下行调整期;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中国品牌海外市场竞争力增强,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销量保持高增长。

  公司在“用互联网思维做企业、用极致思维做产品”的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业务板块发展,深入拓展海外市场,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发展韧性与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实现销售规模、经营质量、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0.75亿元,同比增长13.08%;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5.06亿元,同比增长52.04%。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产业梯队成长动能持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在“至诚无息,博厚悠远”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持续做优、做强、做大优势主业,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高增速的新兴业务,成长动能强劲。

  (1)工程机械产品市场地位稳固提升

  ①主导产品市场地位持续领先

  公司在坚持高质量经营战略、严控业务风险的前提下,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地位稳中有升,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

  混凝土机械长臂架泵车、搅拌站市场份额仍稳居行业第一,搅拌车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二。

  工程起重机械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25吨及以上汽车起重机销量位居行业第一,500吨及以上履带起重机位居行业第一,重庆随车吊工厂建设全面启动。

  建筑起重机械销售规模稳居全球第一,R代塔机形成市场的规模覆盖。大塔产品取得突破性发展,R20000-720、R6600-240、R8000-320、R4300-200等大塔产品批量交付,以成熟化技术、系列化产品、生态化模式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②新兴潜力业务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

  土方机械拓展中大型挖掘机产品型谱覆盖,加速完善电动产品型谱系列,快速推进 75吨以上超大挖新品开发、产品迭代升级与市场布局;长沙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线投产后,中大型挖掘机产品可靠性、成本控制能力、生产效率、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营销端的大客户及大项目拓展取得实效,中大型挖掘机国内市场份额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海外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过 100%,经营质量持续向好。

  高空作业机械迅速跻身行业国产龙头之列,国内市场中小客户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是中联重科“体制、机制、文化”下打造高速成长业务的典范。产品型谱实现 4-72米全覆盖,电动化产品渗透率达90%以上,为国内型号最全的高空设备厂商。超高米段臂式产品及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超高米段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发布 72米直臂产品,刷新全球最高记录;电动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曲臂10-20米级主流机型均已实现电动化,直臂20-50米级主流机型均已实现电动化,其中51米全球最高电驱产品引领电驱臂车新高度。叉装车、蜘蛛车、行业首创玻璃安装机器人等新产品实现批量上市,行业首创的5米级电动船底除锈机器人及26米高空喷涂机器人等4款高空作业机器人完成样机下线,填补行业空白。公司正在推进高机业务板块子公司中联高机注入路畅科技(002813),交易完成后中联高机将进一步提升资金实力,更加充分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矿山机械专注露天矿山市场,加快市场拓展与团队建设,销售规模同比增速140%,销售规模接近8亿元;产品研发方面有效结合当下清洁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实现“无人化”“少人化”,下线自主研制的首台百吨级全国产化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正式挺进高端矿业装备市场。

  ③加速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

  关键零部件产业延伸拓展,深耕提质,围绕高强钢、薄板件、座舱、感知、控制、传动、车桥、液压、油缸等关键零部件,持续创新技术产品,加速智能制造升级,赋能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主机高质量发展。

  大吨位起重机车桥实现研发突破和进口替代,拖拉机车桥逐步实现自主配套,开展农机油缸全系列产品开发,加速布局电驱传动和变速箱开发,加速智能电控部件的自主研发,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与自主可控生产能力。

  (2)农机产业加速转型提质升级

  农业机械聚焦拖拉机和主粮收获机械,依托工程机械板块“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体系的技术积累与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技术一体化创新,对农业机械持续赋能。小麦机推出行业首款混合动力小麦收获机,水稻机完成首批试销试用,玉米机完成两款主销产品的升级,拖拉机械研发下线中大马力系列新品,农业机械实现主销机型全覆盖。新产品在可靠性、作业效率、油耗降低方面都有明显提升。2023年烘干机、小麦机国内市场份额保持数一数二地位。

  智慧农业持续推进数字农艺技术研发,加快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围绕湖南洞庭湖区域、安徽芜湖区域,开展产业链和稻米产业互联网项目,实现大田作物种植的全程数字化应用推广,中联智慧农业芜湖基地入选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中联智慧农业技术路线和服务模式已在多个省市展开项目合作。

  (3)干混砂浆新材料业务稳步推进

  充分结合干混砂浆新材料特色产品应用场景和新施工工艺打造整体解决方案,推出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组合,提升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综合使用成本。

  干混砂浆新材料业务湘阴工厂、马鞍山工厂、亳州工厂完成建设投入运营,辐射华中、华东核心区域市场。营销拓展和市场推广逐步突破,完成与多家总包建安、大型工装企业、家装企业的合作,产品开始应用于合作企业的重点工程。

  2、全面加速海外业务发展

  公司坚定中联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地球村、端对端、孪生平台”为战略发展主线,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独特的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实现海外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1)海外业务持续突破创新高。报告期内,公司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79.2%,海外业务强劲增长,重点市场实现有效突破,重点国家本地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产品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工程起重机械成为土耳其、中亚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建起产品保持土耳其市场第一地位。沙特、马来西亚、越南、肯尼亚等市场通过本地化耕耘市占率迅速提升。

  (2)持续深化“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的海外业务体系。推行端对端业务模式,拉通海外研发、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的全流程信息流;完善海外业务数字化平台,构建孪生映射机制,形成基于数字化系统的高效有序的管控体系;持续强化地面部队、孪生平台、端对端管理、风险控制的能力,牢牢把控队伍、设备、业务、服务、财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支撑海外业务高速增长。

  (3)纵深推进网点建设和布局。围绕重点国家和重点市场,持续强化网点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先后建设30余个一级业务航空港,350多个二级网点,将网点建设从区域中心下沉至重要城市。全球海外本土化员工总人数超过3000人,产品覆盖超140个国家和地区。

  (4)深化推进海外生产基地拓展升级。意大利CIFA在做强混凝土主业之外,拓展升级为涵盖工起、建起等多种类产品的综合型全球化公司;加速与德国摩泰克的技术融合,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速与德国威尔伯特的技术融合及转型,强化建起等相关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布局;加强与全球领先的农机制造商拉贝在农机和工起等板块的协同。打造中联欧洲全球中心航空港,实现全球资源的全面有效联动和整合。

  3、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公司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场景,持续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速端对端、全球化的数字支撑体系建设,高效推进海外业务端对端平台、智能制造数字化平台、极致降本数字化平台、农机数字化平台等系统建设,加速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制造模式、商业模式进行突破创新,以数据支撑业务拓展和管理运营,向数据运营的智慧中联迈进。

  2023年,中联重科中科云谷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跨行业跨领域“双跨”平台代表着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水平,是工业资源集聚共享、工业数据集成利用、工业生产与服务优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4、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1)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智能工厂建设卓有成效,全面夯实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全面推进从主机到零部件智能工厂建设,中联智慧产业城高强钢中心、薄板件中心等智能工厂已建成投产。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累计建成投产11个智能工厂;正在加速建设工程起重机械、基础施工机械、随车吊、工程车桥、中高端液压油缸等8个智能工厂,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已全面投产的挖掘机、塔机、搅拌车、液压阀等智能工厂产能持续释放,其中,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已实现月产超1200台;塔机智能工厂被评为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液压阀智能工厂的“人机协同制造”被评为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同时,液压阀和搅拌车智能工厂获评工信部2023年度绿色工厂,为客户持续智造更加优质的产品,进一步夯实行业领先地位。

  (2)先进智造技术应用快速转化。公司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打造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的智能产线;创新应用智能控制算法与数字化系统,构建高效、协同的智能工厂。持续推进自主研发的150余项行业领先的全工艺流程成套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研究,已完成132项技术在智能产线搭载,其中61项为行业首创,加速赋能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持续推动公司智能制造引领行业发展。

  (3)持续推进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端对端”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软硬件一体化能力。基于研发工艺、计划调度、仓储物流、制造执行、质量控制、设备管理、可视化管理、自动化集成八大关键业务场景,持续深化业务场景,实现各系统数据无缝衔接。同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为制造全过程的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打造智能制造应用体系。

  5、创新引领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公司始终秉持“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用极致思维做产品”的创新理念,不断深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行业领先技术和高端产品,加速推进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开发,支撑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起重机械技术创新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公司创新引领能力得到国家认可。

  (1)持续推动创新升级,打造了一批行业领先产品

  报告期内,新产品下线 130款、上市394款,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全年共开发289项技术,其中三化技术项目占比77.5%,“氢燃料动力工程机械整车工程化关键技术” “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2个项目入选“湖南省2023年度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智能化技术持续赋能,智慧工地成套技术在核电站建设工程中成功进行示范应用,混凝土泵车臂架一键操控技术、搅拌车智能驾驶及智能作业关键技术等已实现搭载。攻克了122项重大创新技术,在作业效率、安全可靠、整机操控性、节能降耗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引领;牵头承担了“工程装备复杂服役条件模拟试验技术与平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工程机械实现高水平正向设计和研制奠定基础;“超高米段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公司研制出一批“全球之最”和行业首创产品:研制出2万吨米塔机等四大“全球之最”产品,以及10吨步履式多功能救援机器人、800公斤高层玻璃安装机器人、13吨灭火剂混合动力机场快调消防车等行业首创产品。研制出全球最大额定起重力矩2万吨米塔式起重机,其最大起重量72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米,并在世界最大跨度三塔钢桁梁斜拉桥—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式投入使用,推动了桥梁等国家重点工程超大型模块化施工;研制出全球最高风电吊装ZCC17000履带起重机,是行业内首个突破190米风电吊装且额定起重量达到 185吨的履带起重机,最长单臂204米为全球履带起重机之最,可实现极限风电吊装,填补履带起重机风电吊装行业空白,适应行业未来 7-10兆瓦风机吊装需求;研制出全球最长臂架五桥70米轻混泵车,首创镂空臂架,布料高度超70米,任意姿态臂架一键操控,收放自如,更有全自主轻混动力系统,节能15%,成功助建全球最大容量天然气项目;研制出全球最高72.3米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再次刷新世界记录,填补了全球自行走臂式高机设备在70米以上高度施工区域的空白。

  (2)加速推进新能源产品开发,实现行业绿色引领

  新能源主机实现全品类覆盖,应用场景多元化,持续助力行业绿色化;三电零部件及氢能装备,产业化步伐加速,支撑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报告期内,公司共开发上市49款新能源产品,研制出四桥59米纯电动泵车、电动多功能75吨履带起重机等行业首创产品;研制出分布式纯电直驱40吨轮胎起重机、四桥8方纯电动搅拌车、全球最高51米级电动增程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21吨级纯电动挖掘机、160吨混合动力宽体车、混合动力收获机等6大全新新能源整机产品及氢能、电驱、传动系列新能源关键零部件,完成了氢能试验中心、电池包环境性能试验平台的建设,新能源产品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在售新能源产品型号已达 177款,产品类别覆盖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平台、挖掘机、矿卡、叉车、应急车辆、农业机械等,新能源形式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全系列新能源化产品基本形成,电动直臂系列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新能源搅拌车等主机产品已形成批量销售,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3)高价值专利、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报告期内,重点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新产业(300832)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行业排名第一;围绕“工程机械新能源关键技术”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已在起重机和高空作业机械回馈电流技术方面形成了多个高价值专利组合,为新能源产品研发保驾护航。“臂架监测方法、系统、工程机械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荣获行业唯一中国专利金奖,“工程机械以及其安全状态确定方法、装置和系统”“液压阀芯控制回路及方法”“高空作业平台”“一种分禾器、具有其的农业机械及防止作物损失的方法”4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价值专利增长加快,居行业前列。

  报告期内,主导在研国际标准7项,主导发布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0项,全新制定绿色标准3项,行业第一。主导的国际标准《起重机 安全使用 第1部分: 总则》(ISO 12480-1)通过询问阶段(DIS)投票;主导的《起重机 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设计原则 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国家标准完成报批;主导的《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履带式起重机》、《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混凝土泵车》等5项国家级绿色产品评价团体标准完成征求意见稿。

  6、经营管理质量与效能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风险控制,持续提升供应链、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全面加强风险控制。公司始终将控制风险经营作为首要保障,公司坚决贯彻执行业务端对端管理,终端逾期监控到每个客户、订单与设备,风险看到底、控到底。利用“有感知、会思考”的风险智能预警平台,主动发现经营风险,牢牢把握风险控制关键点,助力业务稳健增长。

  (2)强化供应链体系建设。持续加大集采整合与关键物资战略采购降本力度,助力公司降本增效;加速推进供应链信息化和体系化建设,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高效推进专项帮扶,建立招标比价机制,专业品类分类管理,组织充分寻源,推进极致降本。

  (3)打造极致服务能力。聚集推进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落地服务端对端、精细化管理,助推服务高质高效,实现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改善。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激励。紧跟公司战略发展,贴合业务需求,做精人才管理,加速建设关键序列员工队伍。建立完善“严进严出、能上能下”的常态机制,培育“四劲”有为的干部员工队伍;完成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工作落地,激发管理团队及核心骨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销售模式和主要流程

  目前公司已存在的销售模式有一般信用销售、融资租赁和按揭,具体如下:

  1、一般信用销售业务

  客户根据与公司签订的合同,预先支付产品的首付款,可选择在1-6个月的信用期内及在6-60个月信用期内两种模式分期支付余款。

  主要操作流程为商务谈判-信用评审-签订合同-客户支付首付款-交付设备-客户支付余款。

  2、融资租赁业务

  客户可选择公司自有平台融资租赁、第三方租赁两种方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客户与公司自有融资租赁平台或第三方融资租赁机构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分期支付租金(融资期限集中为3-4年)。其中第三方融资租赁机构委托中联重科自有融资租赁平台向客户代收租金。

  结清前,融资租赁平台保留所有权及抵押权,并留存设备权证;结清后,租赁物所有权移交客户,同时客户获得设备权证。

  主要操作流程为商务谈判-信用评审-签订合同-客户支付首付款(含首期租金及保证金)-交付租赁设备-融资租赁平台放款-客户按期支付租金。

  3、银行按揭业务

  客户与公司签订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后,以余款与银行签订按揭贷款合同,银行发放贷款至中联重科账户,客户根据贷款合同向银行定期偿还款项(贷款期限为2-5年)。

  按揭方式操作的设备所有权归客户所有,银行贷款发放后,放款银行获得设备的债权及抵押权,并留存设备权证原件。公司按照通常为2至5年的担保期为客户向银行的借款提供担保,担保包括因客户违约代偿的剩余本金和拖欠的银行利息(代偿后,公司享有向客户追偿的权利)。客户须同时结清银行贷款及对公司的代偿欠款方可办理结清,并获得设备权证。

  主要操作流程为商务谈判-信用评审-签订合同-客户支付首付款-交付设备-客户支付余款。

  (三)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管理情况

  公司开展信用销售相关的业务及申请授信、担保的事项已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包括《公司关于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综合授信并授权董事长签署所有相关融资文件的议案》、《公司关于为按揭、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及买方信贷业务提供担保额度的议案》、《公司关于批准及授权中联重科安徽工业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保兑仓业务的议案》、《公司关于批准及授权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下游客户金融业务并对外提供担保的议案》、《公司关于对控股公司提供担保的议案》、《公司关于批准及授权湖南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有限公司为客户金融业务提供担保的议案》等。上述议案亦经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有关事项已在巨潮资讯网进行披露。

  (四)2023年年度销售收入确认及风险损失情况

  公司销售模式分为一般信用销售、按揭销售和融资租赁销售等。报告期内工程机械板块通过按揭和融资租赁模式的销售金额分别为 15.99亿元、86.91亿元,占工程机械板块收入比例分别为 3.62%、19.66%。

  公司基于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相应条款,且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行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公司收入确认运用五步法计量模型: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行义务;3)确定交易价格;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行义务;5)履行义务时确认收入。具体原则为,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同时满足: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企业将商品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该转移可能在某一时段内(即履行履约义务的过程中)发生,也可能在某一时点(即履约义务完成时)发生。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选取恰当的方法来确定履约进度并根据合同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公司应当综合分析控制权转移的迹象,判断其转移时点并根据合同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应当将合同对价金额根据融资成分进行调整之后确定交易价格(确认收入的金额),在确定融资成分的影响时,要求企业根据恰当的折现率确定融资成分,再将扣除融资成分后的合同对价作为交易价格确认收入;即先以现销价格确定收入金额,再将该金额与合同对价金额的差异作为融资成分处理,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公司相关合同中存在的回购、垫付保证金(或月供、租金)、承担追偿责任,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承担有按揭担保责任的客户借款余额为人民币 31.88亿元,本期支付由于客户违约所造成的按揭担保赔款人民币 1.54 亿元;本公司对第三方融资公司担保的最大敞口为人民币 15.58 亿元,本期本公司支付由于客户违约所造成的担保赔款人民币 0.08亿元。

  (五)下一报告期风险损失情况的预估、应对措施及风险提示

  1、下一报告期风险损失情况的预估

  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整体呈现平稳态势,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开工率保持稳定,公司增量业务经营质量显著提升,存量主要资产已充分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整体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2、对回款逾期风险的应对措施

  增量业务方面,公司采用大数据、物联互联等金融科技手段,深化业务端对端全过程管理,持续优化客户评估和准入机制,并结合市场情况,在保持较高首付比例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产品和客户推出差异化政策,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灵活性的同时,精准防范业务风险;存量业务方面,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施策的风控措施,监控、考核、管理到订单、人、设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回款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前瞻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

  在企业宏观战略决策中,公司注重对全球行业发展态势的研究,把企业发展放置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之中,强化战略方向的前瞻性,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反映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公司敏锐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公司聚焦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领域,做优做强核心业务,通过跨国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品牌价值持续增长,行业软实力佼佼者

  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在国内装备制造领域已奠定了稳固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市场充分展现出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其“思想构筑未来”品牌核心理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得到行业高度认同。公司一贯倡导“表里如一、品质卓越”的质量品牌理念,为社会、客户、员工、股东和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并实现和谐共赢。公司是国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 IP打造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案例。2023年,公司品牌价值突破1091.63亿元,较上年增长84.05亿元,连续20年增长,位列2023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67位,2023年亚洲品牌500强第116位。

  (三)行业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先行者以及全球自主渠道建设的领导者

  公司自2001年至今已先后并购了十数家国内外企业,并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合海外资源的先河。其中,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和再创新,也使公司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管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并购经验,总结出企业成功并购的五项共识:“包容、责任、规则、共创、共享”。公司的企业文化使被并购企业顺利融入公司的管理体系,并吸引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成功解决了收购兼并后的管理难题。尤其在海外并购和资源整合过程中,坚持以企业文化为先导,掌控战略话语权,深度协同,深度挖潜,实现了“做主、做深、做透”。与此同时,公司已累计在全球建设30余个一级业务航空港,350多个二级网点,将网点建设从区域中心下沉至重要城市。全球海外本土化员工总人数超过3000人,产品覆盖超14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自主建设的直营渠道和本地化资源将极大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长期竞争力。

  (四)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者,产品及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600984)研究院,拥有 6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主导、参与、制修订逾4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承担单位,代表全行业利益,提高了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位居行业前列;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研发出众多极限化产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及产品发展。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累计申请专利15795件,授权专利11482件;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研发出众多创新极限化产品,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及产品发展。

  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9720-1:2017《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及灰浆制备机械与设备第1部分:术语和商业规格》于2017年6月正式发布,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并正式出版发行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 10245-3:2019《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成为起重机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主导完成修订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 21573- 2:2020《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泵 第2部分:技术参数的测试方法》于2020年12月底正式发布,成为混凝土泵送机械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主导完成修订的国际标准;公司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 12480-1《起重机 安全使用 第1部分:总则》2023年通过询问阶段(DIS)投票。

  (五)国内首家创制AI农业装备的上市企业,引领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

  公司作为全国农机产品系列最全、产品与农业生产管理融合最深的装备制造企业,拥有授权专利1800多项,获得产品技术奖励15项。其中,耕王(拖拉机)、谷王(收获机)产品系列深入人心,市场占有率多年行业领先,创制的抛秧机引领了种植农艺的变革,烘干机多年蝉联业界最受欢迎产品。经过10年的积累和沉淀,在研发、制造、管理及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坚实的发展优势,并通过近两年的优化与变革,工程机械的厚重底蕴正全方位渗透融入高端农机的研产销服全流程。近年来,陆续发布了国内首创大马力AI拖拉机和小马力纯电拖拉机、AI小麦收获机和混动小麦机等创新产品,引领中国农业机械迈入人工智能及新能源时代。率先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农业,实现智能农机与智慧农场管理的深度融合,构筑的水稻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与智能装备产业化获评为“2023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助推中国农业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六)覆盖全球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网络

  公司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快速扩张,构建了全球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网络。在生产制造基地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布局,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产业制造基地。在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方面,公司产品市场已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全球市场布局和全球物流网络及零配件供应体系,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分子公司及常驻机构。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公司致力于深耕海外市场,在意大利、德国、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工业园或生产基地,实现了公司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本地化运营的海外发展战略落地,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七)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及高效的运营效率

  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更高的运营效率。在人员配置方面,规模结构合理,人均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单位固定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智能制造方面,工艺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行业领先,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成中联智慧产业城、塔机智能工厂、搅拌车智能工厂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卓越的智能制造能力打造高品质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成立中科云谷公司,全面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客户端整体运营解决方案。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及高效的运营效率将更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展望

  1、工程机械市场

  2023年底,政府出台房地产融资白名单,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次,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的落地实施。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将对工程机械需求起到显著提振作用,工程机械国内市场有望加快复苏。

  2024年,国家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加码和落地实施,预计对行业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4年,海外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出口继续保持强韧性。首先,对国产品牌来说海外市场具有成长性特征,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性能强、质量好、性价比高、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并且交付周期短,受到海外客户广泛称赞。其次,随着国内企业在海外的渠道布局日趋完善,国产品牌综合竞争力在持续提升,海外市场渗透率也会提高。再次,从主要出口市场占比情况看,目前很多国家还没有满足本地化需求的适销产品可以销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农业机械市场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的“绿色通道”。于2024年3月1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序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改造,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促进农业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培育农业机械产业集群,推进农业机械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二)2024年经营思路

  在“要效益、要规模、要质量、要可持续”的总方针下,坚持做好“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四个极致,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纵深推进国际化发展,做深、做细、做透各项工作,用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稳中求进,实现产业梯队大拓展、海外业务大跨越,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2024年经营举措

  1、加快产业梯队竞相发展

  进一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战略执行力度,突显整体战略成效。传统优势产业在稳固提升中不断锻造可持续竞争力;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中持续贡献新的增长极。

  一是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紧紧瞄准行业高质量发展第一的目标,把提效益和扩规模同控质量进行动态平衡,巩固提升国内市场地位,全力突破海外市场。

  二是土方机械快速补齐超大型挖掘机、微型挖掘机和小型挖掘机产品型谱,依托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国内、海外两个市场的双跨越、双增长,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全面突破。

  三是高空作业机械强化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全面拓展国内国际的细分市场,提升渗透率,在技术、质量、成本、服务方面形成绝对优势。

  四是农业机械充分利用工程机械的资源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品升级与转型,全方位提产增效,产品全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突围。

  五是矿山机械、应急装备、中联新材料等新兴业务牢牢抓住技术和产品这个根本,发挥中联重科的平台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品类的扩充突破。

  2、扎实推进海外业务大跨越发展

  坚定“地球村”海外业务战略,以“端对端”模式拓展业务,以“航空港”赋能销售增长,实现海外经营业绩的大跨越。

  一是强化战略执行力。按照“强后台,活区域”的总方针,按照“备好物、管好人、算好账”的总要求,打造责权清晰、高效协同的海外业务运行体系,完善无国界、无时差、无语言障碍的前后台孪生机制,全力支撑海外业务高速增长。

  二是加大本土化投入,加快推进“空港基地”的建设力度,健全本土化运行机制。以数字化驱动“空港基地”的精细化管理,聚焦物流仓储、商务行政、队伍建设、财务管理,提升海外空港的核心能力。形成规模化的本地人员队伍,为本土化发展夯实人才和运营平台基础;以本地化团队深耕市场,挖掘目标客户群体,横向拓展业务市场覆盖,纵向提升产品竞争实力,为公司海外业务高质量增长夯实基础。

  三是持续推进海外研发制造基地的拓展升级。充分利用意大利CIFA、德国威尔伯特、印度工厂、墨西哥工厂等海外研发制造基地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共享,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3、持续加强科研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推进产品4.0A工程,围绕“更智能、更绿色、更工业互联网化”,加快国际标准研制,保持产品技术性能的引领优势,保持新技术赋能和新产业快速孵化的能力优势,保持行业技术话语权优势。通过攻克核心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在土方机械、起重机械、高空作业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产品领域开发一批行业标杆产品;推动智慧工地成套技术、无人机、特种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加大高端液压件、农机桥、工程桥、减速机、变速箱、智能传感器、新能源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实现技术产品自主可控;加大工程机械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研发,重点研发新能源替代后节能效果明显、示范效应显著的主机,快速助推行业绿色发展。持续完善产品平台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技术人员的创新动能,保持研发的机制优势,让技术创新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4、智能制造构筑竞争新优势,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智慧产业城一期建设全面建成投产,高空作业机械、泵送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等四大主机和高强钢中心、薄板件中心等两个中心的多个灯塔工厂将先后实现投产运营,总部大楼全部入驻。

  二是做好智能产线、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的整体管理和运行。加快推动产线的正常、高效运行,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5、加强盈利能力提升管理

  一是保持规模增长、风险控制、盈利能力的平衡,把控制风险始终为公司经营的首要保障,管理控制好变动成本,有效控制低毛利产品销售。

  二是持续极致降本,坚定推进供方整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替换、进口零部件国产化、提升关键件自制率等方式开展降本增效,把极致成本转变为市场上稳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是纵深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全面拉通从研发、计划、质量、仓储、供应链、物流到销售的智能制造端对端业务,提升数字化平台的全覆盖,提升运营效率。

  (四)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1、国际局势及宏观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

  对策: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动态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研判宏观经济走势,制定相应的预防调整策略、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及新技术应用力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4.0和4.0A智能化产品竞争力;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增值业务、后市场服务盈利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竞争的高效运营管理机制。

  2、钢材、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公司生产成本存在上升风险。

  对策:紧盯全球主要原材料、能源价格行情,分析研判价格变动趋势,制定高效能的采购方案;通过供方资源再整合、共性物资的集中采购,培育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长期供应商战略联盟,建立稳定、可靠、高效、低成本供应链体系;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提高材料利用率,运用替代技术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持续降低成本;加快进口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增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力度。

  3、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海外投资、销售存在收益下降的风险。

  对策: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和国家汇率政策,分析研判汇率走势,选择合适的汇率管理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加快“一带一路”境外基地本地化生产进程,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