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計算商學,新商科發展的大方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09:51

2021年6月20日,在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和浙江工商大學聯合主辦的“新商科發展與專業建設研讨會”上,中國科大管理學院的劉志迎教授首次提出了“計算商學(computational business science,CBS)”的學科概念,并做了題為“構建計算商學學科的若幹思考”的專題報告,為計算商學學科的創建提出了架構性設想和思考。

劉教授開篇就說了商學教育共識性難題:“我們正在用福特主義時代形成的商學理論知識,教現在信息化時代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EMBA和MBA學員,去面對未來智能化時代的各種挑戰。”。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為此,劉教授提出了兩條解決方案,其一是建立計算商學學科;其二是運用領先企業案例進行案例教學。接下來分析了商科發展曆程、計算商學提出的背景和計算社會科學的提出,重點對構建計算商學學科(專業)提出了若幹建議。

一、商學學科的發展曆程劉教授分别簡要介紹了中美商學發展的曆程。

(一)美國商學教育發展曆程:職業教育(1635—1880):專業培訓和學徒。專業教育(1881—1945):188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189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商科教育,1912年成立了獨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1908商科教育),1916 年 AACSB(美國高等商學院聯合會)成立。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實現了學院向現代大學的轉變,大部分州立大學都提供商學本科和碩士教育的商科教育知識體系。制度化教育(1946-2000):以市場為導向的專業化和制度化建設逐步完善階段;20 世紀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是美國高等商學教育發展最快的時期,商科學士學位授予數在 80 年代居各學院之首,80 年代到 20 世紀末學士學位絕對數增長相對平緩,碩士博士學位絕對數則增長迅速。特色化教育(2000-至今):哈佛大學商學院(領導能力和高級管理知識);沃頓商學院(企業家精神、創新能力和領導力);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高科技管理);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市場營銷)。非學曆教育蓬勃發展,互聯網網上商學課程開始流行。

(二)中國商學教育發展曆程學徒制教育:主要是學徒制培養。商業補習教育(1840-1902):以講授外語與商務知識為主的書館、夜校和補習班。學堂(校)商科教育(1902-1949):1902 年《欽定學堂章程》确定的“壬寅學制”中,首次将商學教育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分為簡易商業學堂、中學堂的商科和中等商業學堂、高等實業學堂、大學商科四級;民國期間,将學堂轉變成為學校。蘇式商科教育(1949-1978):我國商科教育在這一階段主要借鑒蘇聯的《蘇維埃貿易經濟學》,其後,一些大學也編纂了《中國社會主義商業經濟》等教材,開設了專門的商管類學校或專業學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科,而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商業或貿易經濟學。

中美結合商科(1979-):全面引入西方(美國)教材、課程體系,各大學成立經濟管理學院,經過學科多次調整(1983,1990,1997,2011等),形成現在的商科教育體系。現在的商學教育體系達到了國際化水準,有的已經确立為國際一流學科或專業,衆多高校通過了AACSB認證、EQUS認證和AMBA認證。

二、計算商學提出的背景: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劉教授認為當今世界具有三元性:人類世界(社會)物理世界(自然)信息世界(空間)新時代的“三化”特征:數字化:感知人類社會和物理世界的基本方式網絡化:聯結人類社會與物理世界的基本方式智能化:将人類智慧賦能物理世界的基本方式世界的四次産業革命:第一次産業革命:機械化革命第二次産業革命:電氣化革命第三次産業革命:信息化革命第四次産業革命:智能化革命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産業革命向第四次産業革命轉變的關鍵時期。

三、傳統商學面臨的形勢

挑戰性壓力有三個:

智能化革命的挑戰

中國經濟實踐挑戰

理論滞後性的挑戰

阻礙性壓力有四個:

課程體系老化障礙

教材内容老化障礙

師資知識結構障礙

培養模式創新障礙

四、計算社會科學全球呼籲2009年,美國15位學者聯名在《科學》雜志正式提出了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CSS)。緊接着美歐14位學者又在2012年聯合發表《計算社會科學宣言》。其出發點是想結合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社會科學理論來解決新時代社會科學面臨的問題。社會科學研究是為了揭示人類活動的規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曆了定性的思辨研究到定量的實證研究再到社會仿真研究,現在已經進入了基于大數據的計算研究階段。

Gartner認為,“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适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産。大數據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的5V特點,已經成為人類的重要資源。正如吉姆·格雷(Jim Gray)所說,人類科學研究經曆了實驗、理論和仿真三種範式,目前正在進入“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的第四研究範式。

“将算法的和計算的工具應用于複雜數據”來研究和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範式。因此,計算社會科學在學術界已經開始萌芽。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的Cioffi-Revilla的專著《計算社會科學概述:原理與應用》,标志着CSS有了學科框架性原理。2018年全球首本雜志《計算社會科學雜志》在日本創刊。中國學者密切關注CSS發展動态,2010年《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首次介紹了《Science》上的這篇文章,随後CSSCI檢索相關文章有10多篇。中山大學對CSS關注最早,于2016年開始舉辦“計算社會科學講習班”,至今已經舉辦三期,面向全國學者開展CSS普及和傳播。

2016年中國社會學年會在蘭州召開,會議重要組成部分的“大數據與計算社會科學論壇”有30多篇論文。2018年8月28日至29日,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清華大學CSS平台、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計算社會科學高端論壇”,大力推進了CSS在中國的研究。2021年5月29-30日國際傳播學會(ICA)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了“首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計算傳播學”已經有專門教材出版。劉教授認為,商學應該屬于社會科學中最需要計算化改造的學科。故此,提出“計算商學”(computational business science,CBS),并認為是新商科發展的大方向。

五、構建計算商學學科(專業)的建議傳統的商學學科課程體系由四大模塊課程組成:

原理課程,例如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

主幹課程,例如戰略管理、公司治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财務管理、生産管理等;

方向課程,例如市場營銷類、财務管理類、人力資源類、投融資類、信息管理類等;

通識課程,例如政治類、數理類、工具類、人文類等。

那麼,何為計算商學?劉教授認為,社會經濟活動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終端等成為商事組織開展經營活動的基本資源、條件和運營依據,商學人才培養必須能夠适應這一變化,及時修訂學科(專業)的研究和培養模式。計算商學(computational business science,CBS)學科是以商事組織(工商企業)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智能化時代商事活動的普遍規律和商務大數據算法的學科。

計算商學專業是适應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時代需要,以商務大數據算法為核心能力培育的商事組織經營管理規律研究和專門人才培養的管理類專業。劉教授認為,計算商學并不是大數據(或互聯網、智能化)與傳統商學的簡單雜糅堆砌,計算商學學科也不是大數據(或互聯網、智能化)在傳統商學學科的直接應用,其本質上是一種在制造智能和商業智能下提出的商科新理論。拉卡托斯指出:“一切科學研究綱領都在其‘硬核’上有明顯區别”,認識到學科邊界具有内外層次的劃分非常重要。

工商企業的業态全面轉化後,無論是管理活動,還是商業活動,都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商學學科内核需要重構。因此,計算商學學科的内核,是互聯網思維(萬物互聯)下工商企業全流程數字化呈現和人工智能參與的企業運營管理的全部活動規律。在這個内核下,企業邊界模糊導緻計算商學學科邊界擴展,應以全新的理論對待計算商學,而不是僅僅以單純的傳統商學和智能時代背景簡單結合來理解。

劉教授提出計算商學(computational business science,CBS)的三個邏輯:

一是數據分析邏輯。在數字化的背景下,大數據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資源已經被廣泛重視。挖掘數據背後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是計算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是萬物互聯邏輯。人類社會與物理世界的方方面面形成聯結,構成了網絡化大背景。價值的發現-創造-實現的循環是萬物互聯網絡下時時刻刻發生的,探索出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理論路徑和觀測工具也是計算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是人機對接邏輯。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多的社會過程會智能化。人機對接下人的管理和人工智能的控制也是計算商學涉及的重要領域。劉教授強調,計算商學的構建應以下幾個關鍵:大數據(Big Data)是計算商學研究的核心資源。信息時代下,源源不斷的商業信息都化為數據呈現出來,計算商學的研究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

從繁瑣冗餘的低價值密度的大數據裡抽絲剝繭般發掘有價值信息,是計算商學的核心内容。可計算(Calculability)是計算商學研究的本質特征。與傳統商學經驗性、實證性研究不同,計算商學的研究内容可以通過具體的數據計算分析的,并且這些數據是真實可靠的,是正在發生的。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是計算商學研究的學科屬性。計算商學的研究要求具備跨學科知識,是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發掘、實現、應用數據背後的價值信息。一般來說要具備傳統商學的知識、計算機編程、數據分析能力、所分析領域的專業知識等。主體建模(Agent-based simulations)是計算商學研究的核心工具。面對浩渺如煙的低價值密度數據,如何通過數學的方法剝離出有價值的關鍵數據,是計算商學研究所面對的第一道難題。

一般來說,大都通過對大數據主體建模去分析數據的固有屬性,以此來嘗試挖掘數據背後蘊含的信息。範疇概念(Category & concepts)是學科形成的核心内容。要想形成計算商學學科,就需要對相關的概念和研究内容進行範疇和概念的界定,借此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同時這也将有助于開發計算商學理論應用工具。劉志迎教授認為,商學學科發展,在第一次産業革命基本上尚沒有形成。伴随着第二次産業革命形成的商科教育體系,即福特主義時代的以科層組織為基礎的體系化商科教育;面對第三次産業革命和即将發生的第四次産業革命,需要建立計算商學體系,即互聯網智能化時代,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計算商學教育體系。

商學的發展也從以古典理論和行為科學的實驗商學,向以現代管理理論和後現代管理理論為代表的仿真商學轉變,并最終進入到以大數據分析、價值挖掘實現為主的計算商學。劉教授指出,計算商學專業課程體系也與傳統的商學四大類課程體系不同。計算商學專業課程體系搭建最大的難度,不在于計算類工具性課程的開設,而在于專業類課程的全面改造。鑒于計算商學學科需要,必須對傳統核心專業課程進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全面改造,如戰略管理、市場營銷、财務管理、生産運營、人力資源、供應鍊管理等課程,均需要在内容進行全面性的改造。

在通識類課程方面,需要全面強化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教育的課程,以符合計算商學的要求。在工具類課程方面,需要開發基于大數據的計算類應用課程,并開展系統訓練和教學以應對操作要求。在實踐類課程方面,需要開發全方位、多角度的實踐學習課程。具體而言,以領先企業案例教學+優秀企業實習+大數據計算實踐的方式,形成一套全面的實踐課程體系。結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劉志迎教授首次提出的“計算商學”具有創新性新商科發展認知,受到與會各商學院院長的關注和認可。“計算商學”抓住了當今時代特征和變化趨勢,數字經濟、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内在本質是算法或計算,以“計算商學”來命名新商科,代表着商科教育發展的大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教授在最後總結發言中給予了高度評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