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查房会诊疗 会看片会手术 “人工智能”助推智慧医疗迈上新台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4:16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各行业的大背景下,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2024年,“人工智能+”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医疗行业创新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多家医院了解到,经过不断训练与优化的“人工智能医生”正逐步融入诊疗流程,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悄然改变着传统医疗模式。

  4月9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三台“移动查房机器人”即将获得“生产许可证”。未来,这些机器人将深入重症监护室,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病人监管,并在基层医院内根据专家指令进行远程“查房”。

  此外,该实验室建设的多模态智慧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已取得显著成果。远程病理、影像和心电诊断系统不仅实现了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还融入AI智能诊断技术,极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和效率。在心电AI诊断方面,准确率高达92.13%,在病理AI诊断方面,甲状腺AI模型诊断的灵敏度超过90%。

  除了诊断,“机器人医生”还展现出强大的影像分析能力。郑大一附院自主研发的肺结节AI辅助系统,通过标注数十万例影像数据,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6.8%。同时,机器人手术也成为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以“达芬奇”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凭借高精度和稳定性,为手术操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4月10日,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该院眼科团队通过医工联合研发的国际首个眼底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机器人医生“嵩岳”刚刚“出差”归来,几周前,它跟随医生下基层,为老百姓进行眼病筛查。

  身份证一放,拍张眼底照片,5分钟后,“嵩岳”即可给出诊断报告。截至目前,这位机器人医生已经为超5万名患者“看病”。

  “它能够对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13种眼底病变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省立眼科医院教授、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雷博说,“嵩岳”的出现,最大好处就是解决了基层医院眼科医生缺乏问题。

  “机器人医生”的能力如何培养?郑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赵杰介绍,是靠海量数据、云计算能力。“吃”完数据之后,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这些“机器人医生”不仅具备了临床思维,还能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月10日下午,在郑大一附院南院区,诺亚医院物流机器人也正在忙碌。作为优秀的医疗保障“员工”,30台机器人按照医嘱,每天完成超过100批次配送,向各个住院病区发放口服药、针剂、粉剂、营养液等药品。

  同一时间,在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自动发药机的“上岗”实现了取药的智能化,有效缩短了患者取药等待时间,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药品人工调配的可能差错。

  然而,随着医学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如何保障患者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也成为一个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赵杰表示,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形成可控制、可追溯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医生?“二者是互补而非替代。”赵杰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前景将更加广阔。那时,医疗将不再是简单的“排队医疗”,而是“秒医疗”“精准医疗”“个性医疗”。(记者 李晓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